内蒙古湿地保护基金会(内蒙古自治区湿地)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内蒙古湿地保护基金会,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湿地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内蒙古湿地和流域的保护措施?
你好,1、加强自然湿地的保护
以预防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为出发点,采用最直接、有效和经济的就地保护方式,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持湿地的自然或近自然状态。
以保护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和抢救湿地野生动植物种多样性为重点,在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在具有湿地生态系统代表性、典型性并未受破坏的湿地区域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等地建立、完善一批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形成完善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解决自然湿地保存面积低的问题。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已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监管、投入力度,重点解决保护管理水平低下、湿地生态功能受损问题,使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制定区域或流域性的湿地保护、恢复以及相应植被恢复的综合规划,统一协调区域或流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注重通过维护自然水系,维持、保护自然湿地。
在一些重要湿地区域,建立由当地湿地保护机构和社区共同参与的湿地保护和管理委员会,由当地社区参与制定湿地保护和管理计划、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规划等,使得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政府行为充分体现当地社区的利益。
2、大力推进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
以逐步恢复和重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促进受威胁的湿地物种的恢复为出发点,采用科学研究加提炼湿地生态治理、修复技术与退化湿地治理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立湿地生态恢复示范并注重政策、法制等社会性对策,调动、利用社会的力量和作用推进湿地生态修复。
湿地的退化是由于多种自然或人为因素干扰的结果,这种退化直接导致了湿地的自然生态服务功能降低,使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因此而减少,进而又损害危及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因此湿地恢复重建项目首先必须考虑排除因人类不当活动形成的湿地干扰因素,通过恢复自然水文特征或建立湿地的补水机制、退田还湖、控制污染和湿地野生动植物恢复等措施,逐步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3、促进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制定科学的规划,实现统一规划指导下的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分类管理。近期的湿地资源利用应首先服从于湿地资源保护的需要,限制自然湿地用途变更、制止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选择有开发潜力、有示范意义的项目,开展多形式的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建设,如生态农业和生态渔业相结合,湿地多用途管理等示范区,并将其成果与管理体制紧密结合,开展技术推广和交流。充分发挥我国湿地景观丰富多样的特点,积极推进湿地生态旅游,建立不同类型的湿地特色旅游示范区,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优化模式的试验,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湿地合理利用提供可资借鉴、推广的示范模式。
4、提高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下,尽快完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方针、政策。将湿地保护、水资源的综合管理、环境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利用规划、国际公约等与湿地保护立法协调一致。建立国家主管部门组织协调与多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机制,提高湿地保护公共管理系统的组织机构能力。推动湿地保护立法和加强现有湿地法律法规的执行,制定有利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财政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完善湿地资源调查制度与监测体系,建立国家湿地保护科学咨询委员会。
5、实施国家湿地保护生态工程
根据自然属性和湿地保护面临的威胁,未来10年将针对8个不同的湿地保护分区,开展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可持续利用示范、社区共管、提高保护能力等五大优先工程建设,全面带动提升湿地保护和管理水平。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治理的五大区域
三、“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布局
(一)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布局思路
按照我区生态建设指导思想,在“十一五”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和地形地貌划分,构建以“两线七区”为主体的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布局。
“两线”:大兴安岭生态防线。加强天然林保护,禁止非保护性采伐,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野生动物,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林草产业。阴山北麓生态防线积极退耕退牧还草,治理土地沙化盐碱化。
“七区”:呼伦贝尔草原沙地防治区、乌珠穆沁典型草原保护区以退牧还草、退耕还草、划区轮牧,禁止开垦、樵采和超载放牧等为重点,防治草场退化沙化。科尔沁沙地防治区、浑善达克沙地防治区以恢复沙地草场生态环境为重点,严格实施以草定畜,增强防风固沙功能。毛乌素-库布齐沙漠化防治区、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区,加强综合治理,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防止沙丘活化和沙漠化面积扩大。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重点加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盐碱化治理。
(二)区域划分及综合治理建设内容
1.草原、沙地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区
该区域包括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的草原牧区、西鄂尔多斯草原牧区和四大沙地及四大沙漠边缘地区;以呼伦贝尔草原沙地防治区、乌珠穆沁典型草原保护区、科尔沁沙地防治区、浑善达克沙地防治区、毛乌素-库布齐沙漠化防治区、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区为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区。
草原牧区以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态为核心,坚持保护和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地适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进一步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实现草原退化沙化趋势有效缓解并向良性循环发展。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采取退牧还草、长期禁牧、阶段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建立草原保护区、建设农区半农半牧区人工草地、转移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人口等措施,加大草原保护力度。大力发展草产业,扩大人工草地和饲料地面积。加强草原监理、监测及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草原监理队伍建设,健全草原监督管理体系。
沙地及沙漠边缘地区以防沙治沙为重点,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科学管理等手段。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方针,实施退耕还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围栏封育、舍饲休牧、划区轮牧等生态建设项目。加大生态移民力度,积极发展沙产业和林草产业,实现绿富同兴。在浑善达克沙地建设沙地榆基地,在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建设樟子松基地,在毛乌素沙地建设樟子松基地。在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巴音温都尔、库布齐沙漠边缘条件适宜的地区采取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封沙育林等措施,其它地区主要通过封沙育林(草),复壮更新严重退化的天然林草植被,提高防风固沙功能,遏制沙漠化土地进一步扩展,降低沙尘暴发生频率。
2.林灌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区
该区域包括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麓等主要山地;以大兴安岭生态防线、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麓等为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区。
依托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实施以生态建设、产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公益林补偿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大林区生态移民、林场撤并、“以煤代木”、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加国有林场资源,实现效益增加和职工致富双赢。结合天保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林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发展特色种养业、林下采集业和林产品加工业。在城镇周边、主要铁路和公路两侧以及机场周边,大力营造防护林、护路林。
3.低山丘陵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区
该区域包括大兴安岭东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阴山南麓、西辽河上游等水土流失较重的地区;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西辽河上游等为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区。
加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和生态修复区的保护,努力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以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为重点,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加强和规范水土流失防治费的征收与管理。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和监督执法水平。
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继续抓好重点小流域治理、淤地坝修建、禁垦、退耕还林还草、封育保护、禁牧轮牧、水土保持林栽植为主的生态修复工作,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大力推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黄土高原地区着力抓好淤地坝系建设管理和安全度汛工作,切实减少入黄泥沙。东北黑土区主要采取梯田、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沟道治理、生态修复、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治理措施。
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努力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推动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水保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新突破。
4.农业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区
该区域包括松辽平原、大兴安岭中段、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等。
以平原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更新改造为重点,提高生态工程综合效益,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整合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农业开发、水利工程、林业建设等工程项目,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林网配套建设。在农田主干道、机耕路上营造宽林带、大网格的高标准防护林,利用毛渠以育代造和发展渠道堰道果树,逐步提高农田林网化和平原绿化建设水平。对陡坡耕地和严重风蚀沙化耕地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防护用材兼用林和经济林等。积极引进优良速生品种,通过科学造林、集约经营,建设不同类型的速生丰产用材示范基地,引导全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健康发展。加快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和农牧业。
5.湿地及自然保护区生态综合治理区
该区域包括以额尔古纳河流域、嫩江流域、西辽河流域以河流、湖泊和沼泽为主的东北湿地区,以及黄河上中游河流及沿岸湿地和西部盐沼湿地。
加强湿地保护。建立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小区,加强已建各类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分级管理,整体推进,形成较为完善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大湿地恢复力度。实施湿地生态补水工程,引用河流汛期槽蓄洪水、凌汛期凌汛水及农业灌溉间隙水等湿地,恢复和扩大湿地水域面积,增加湿地调蓄水资源和抗旱能力。实施湿地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浊清分治原则,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就近排放到湿地区,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体,为工农业提供可利用再生水。实施退耕还滩、退耕还湖、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工程,增加植被盖度,恢复湿地水域面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
各类自然保护区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限制各类开发活动,保持区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障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开展全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建立动态数据库,构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持续利用信息共享平台。保护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对特别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实施重点保护。
我过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及其保护对象?
这个我只有这些资料,如果你是做作业之类的需要,这些应该已经够了。
如果是环保工作需要,那么可以看下这个网。
中国自然保护区网:
保护区之最:
1.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北京市延庆县,1985年建立,面积66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及野生动植物。
2.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河北省兴隆县,1983年建立,面积16000多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较完整的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高等植物1600余种,并有一些特有种;野生动物1600余种,并有一些特有种;野生动物14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马鹿、斑羚等20余种。
3.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山西省晋城市,1983年建立,面积23000多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动植物。野生动物2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豹、猕猴、金鸡、大鲵等。
4.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山西省交城县,1980年建立,面积1万多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褐马鸡、华北落叶松和云杉次生林。植物500余种,野生动物50余种。本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中国特有的褐马鸡主要栖息繁殖地。
5.内蒙古锡林郭草原自然保护区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1985年建立,面积100余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草原、草甸及草原沙地疏林,是中国第一个草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高等植物625种,野生动物13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有内蒙黄著、黑鹤、大天鹅、草原雕等9种。
6.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1980年建立,面积1708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黑眉蝮蛇、蛇岛特殊生态系统及候鸟。14000条单一类型的毒蛇——黑眉蝮蛇独占全岛,形成蛇岛特殊的生态环境。
7.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辽宁省宽甸县,1981年建立,面积7000多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型红松阔叶混交林及珍稀动植物的生境。高等植物近千种,野生动物170余种。
8.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辽宁省义县,1981年建立,面积14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天然油松、阔叶混交林及天鹅、鸳鸯等候鸟的栖息地。
9.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辽宁省盘锦市,1987年建立,面积8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白鹤、天鹅等水禽类候鸟。鸟类资源丰富,水禽有97种,是丹顶鹤繁殖区的最南界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0.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吉林省通榆县,1981年建立,面积10万多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等珍稀水禽。鸟类约100余种,以丹顶鹤、白鹤是最为珍贵。
11.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吉林省安图县,1960年建立,面积19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长白山为同纬度带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高等植物1600余种;野生动植物35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北虎、梅花鹿、紫貂等;药用植物800余种,名贵药材有人参、天麻等。
12.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79年建立,面积21公顷,是中国第一个保护丹顶鹤等大型水禽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鸟类多达260余种,水禽有120种,占中国的半数以上。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鹤,世界有15种,中国有9种,本地就有6种,即丹顶鹤、白鹤、灰鹤、白头鹤和蓑鹤,不愧为独步世界的“鹤乡”。
13.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1963年建立,面积18000多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原始红松母树林及熊、驼鹿、貂等。植物有600余种,野生动物有170余种。
14.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1984年建立,面积19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寒带针叶林及熊、驼鹿、貂等。
15.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浙江省临安县,1986年建立,面积1000余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银杏、连香树、鹅掌揪等珍稀物种。蕨类植物110种,裸子植物18种,被子植物近3000种,珍稀孑遗植物银杏的野生种也分布于此。野生动物22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云豹、穿山甲、白鹇等。药用植物930余种,名贵药材有天麻、灵芝等。
16.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安徽省宣城地区,1975年建立,面积44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扬子鳄及其生境。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具有2亿多年的历史,故有“活化石”之称。扬子鳄与美洲密西西比河鳄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2种钝吻鳄并与恐龙有近亲关系,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价值。
17.古牛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安徽省池州地区,1982年建立,面积6400多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有500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香果树、三尖杉等。野生动物有200余种,其中蛇类2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梅花天鹿、白颈长尾雉等。
18.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南平地区,1979年建立,面积5652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植物有2480种,既保留有银杏等古老植物种类,又有红栎等热带植物物种。中国有昆虫32目,本区发现31目,其中金斑喙凤蝶为稀世珍品;鸟类有234种,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兽类100余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等;爬行类73种;鱼类40种。
19.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福建省龙岩地区,1985年建立,面积22000多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地处玳瑁山,海拔900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长苞铁杉、钟萼木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大灵猫等,名贵药材有杜仲、七叶一枝花等。
20.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江西省永修县,1983年建立,面积22000多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候鸟及留鸟。有150余种、数十万只候鸟云集此处,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20种,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
21.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山东省长岛县,1982年建立,面积53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鹰、隼等猛禽及候鸟栖息地。鸟类达24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金雕、大天鹅等。
22.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河南省内乡县,1980年建立,面积42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植物近300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连香树、太白冷杉、铁杉等;野生动物16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大鲵、麝等;特用经济树种有漆树、油桐等。
23.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河南省信阳县,1982年建立,面积3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及动植物。植物1288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香果树、粗榧等;鸟类15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长尾雉等。
24.湖北新螺白暨豚自然保护区
位于湖北省洪湖市,1990年建立,面积2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白暨豚及生境。白暨豚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一种小型鲸类,为珍稀古老的水生哺乳动物,也是世界现存4种淡水中数量最稀少的,故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25.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湖北省农架县,1986年建立,面积9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高等植物1800多种,中国特有的珙桐、双盾木有分布;野生动物500多种,其中鸟类4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金丝猴、小熊猫、白冠长尾雉等20余种。
26.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湖南省桑植县,1986年建立,面积2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过渡森林、珙桐、金钱豹、云豹、猕猴。植物3000余种;野生动物15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水鹿、香獐、苏门羚等。
27.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东省始兴县,1982年成立,面积6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华南虎及珍惜动植物。植物近2000种,主要树种有三尖树,金叶含笑等;野生动物有20多种,主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华南虎。
28.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东省深圳市,1984年建立,面积5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猕猴、鸟类、红树林。高等植物有400多种,其中,100余种可为猕猴提供食物,形成猕猴理想的栖息繁殖地,构成了颇具特色的“猕猴世界”。岛上其它野生动物有70余种。
29.鼎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东省阳江市,1956年建立,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38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植物资源丰富,达2400多种,特有种亦多,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格木、野荔枝、鸡毛松等,还生长着2亿多年前即在地球上出现的孑遗植物--苏铁。野生动物有1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豹、鬣羚、蟒等。
30.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1961年建立,面积15133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银杉及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里还分布有被誉为活化石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中最珍稀的常绿叶乔木银杉,高等植物有1114种。野生动物几十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鬣羚、熊等。
31.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1979年建立,面积8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石灰岩季雨林、金茶花、白头叶猴及岩溶地貌。植物1282种,有世界200余种茶花中最珍稀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金花茶,该植物被誉为植物界中的大熊猫。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蚬木、金丝李、树蕨等;野生动物1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中国的特产白头叶猴,以及黑叶猴、云豹、原鸡等10多种。
32.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海南省东方县,1980年建立,面积253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国特有的海南坡鹿。坡鹿素有“飞鹿”之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产于海南,是中国17种鹿类动物中最珍贵的一种,被誉为“稀世之珍”。
33.坝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1980年建立,面积6600公顷,是中国唯一以保护黑冠长臂猿及生境的自然保护区。
34.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四川省青川县,1978年建立,面积4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还有毛冠鹿、金丝猴、灰斑角雉等。
35.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四川省汶川县,1975年成立,面积20万公顷,是中国的“国宝”大熊猫最大的保护区。海拔2100--3600米为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和亚高山针叶林带,在云杉、冷杉林下生长着成片茂密的箭竹,成为珍惜孑遗动物--大熊猫最适宜的栖息环境。保护区有植物181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连香树、红豆杉等。野生动物有348余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金丝猴、白唇鹿、扭角羚等40种。
36.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1979年建立,面积4万多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珙桐、黔金丝猴等珍惜动植物。植物近2000种,有国内罕见的大片分布的孑遗树种珙桐和黄杨,显示出梵净山植物区系的原始性和古老性。野生动物300余种,中国特有的、也是国际公认最珍惜的金丝猴即产于此;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还有华南虎、毛冠鹿、大鲵等20余种。
37.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
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建立,面积12000公顷,其中草海水面3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及高原温地生态系统。区内有水生高等植物178种;鸟类11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19种。黑颈鹤是世界15重鹤类中最后发现的一种,也是唯一在高原上生活的鹤。
38.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1984年建立,面积54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常绿阔叶林及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水青树、红花木莲。野生动物有4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华南虎、黑眉长臂猿、黑叶猿、黑叶猴、绿孔雀等。
39.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58年建立,面积20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常绿阔叶林及野动物。国家重点对象是热带雨林的代表望天树,古老的树厥、野生稻等。野生动物600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就有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冠长臂猿、野牛、亚洲象、棕颈犀鸟多种。
40.高黎贡山国家级保护区
位于云南省保山地区,1983年建立,面积12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针叶林及珍稀动物。高等植物1000余种,仅杜鹃就有80余种,世界上最大的杜鹃树种——大树杜鹃就生长于此,堪称“杜鹃王国”。野生动物有14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0余种,这里还栖息着古老的原生动物——羚牛。
41.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云南省德钦县,1983年建立,面积18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高山原始针叶林,垂直景观和滇金丝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滇金丝猴,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有云豹、岩羊、金猫等。高原上还生长着名贵的药材——雪莲,有“寒温带高山动植物王国”的美称。
42.墨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1985年建立,面积6262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山地垂直景观及珍稀动植物。高等植物有3000多,占全国种的十分之一以上,由当地命名的特有植物就有4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42种,如羚牛、赤斑羚、长尾叶猴、黄腹角雉等,被誉为西藏的“天然动植物博物馆”。
43.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陕西省周至县,1984年建立,面积54000多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金丝猴。地处秦岭北坡,森林茂密,是中国金丝猴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44.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1965年建立,面积5632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历史遗迹。植物近200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连香树、秦岭冷杉、水青树等。野生动物达27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还有古北区的岩羊、东洋区的画眉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冰川遗迹,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45.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陕西省佛坪县,1978年建立,面积29000余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自然生态系统和大熊猫。
46.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陕西省柞水县,1980年建立,面积160000余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羚牛及生境。本地羚牛为金毛扭角羚,极为珍贵。
47.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甘肃省榆中县,1982年建立,面积290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原始云杉林。高等植物有500多种,乔木、灌木、草、植物都有分布。区内有金钱豹、猞猁、鹰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48.安西戈壁荒漠草地自然保护区
位于甘肃省安西县,1987年建立,面积80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戈壁漠草场、珍稀动物及典型风蚀地貌。分布有戈壁植物62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13种,亚洲特有的10种,广泛分步着古老孑遗植物——裸果木。还栖息着有雪豹、野驴、藏原羚、金雕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3种,此外,还有沙蟒、石龙等荒漠动物。
49.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甘肃省陇南地区,1978年建立,面积19万余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及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有450余种,动物区系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的过渡地带。是中国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的最北界。
50.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1987年建立,面积23万公顷。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高等植物1044种,野生动物2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雪豹、野驴、白唇鹿等。名贵药材有雪莲、党参、麻黄等。
51.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青海省玉树县,1984年建立,面积1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黑颈鹤等水禽及栖息地。
52.宁夏沙坡头自然保护区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1984年建立,面积13000余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腾格里沙漠景观、自然沙尘植被及其野生动物。植物有422种,野生动物有150余种,该保护区中国每一个具有沙漠生态特点,并取得良好治成果的自然保护区,是干旱沙漠生物资源“储存库”。
53.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部,1982年建立,面积6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青海云杉、杜松、马鹿、盘羊、黑鹳。植物有400多种,山上部以云杉为优势种,中部以油松、山杨为主,灌木以丁竿、小叶忍冬居多。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蓝马鸡等10多种。是典型的温带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
54.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1983年建立,面积450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接近原始状态的高原生态系统及其珍稀高原动物。野生动物有50多种,大、中型有蹄类和啮齿类动物繁盛,动物区系以青藏高原特有种和山地广布开型动物为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地牦牛藏野驴、藏羚羊的数量较多。
55.巴音布鲁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1980年建立,面积10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天鹅等珍稀水禽、沼泽环境。每年春季,有万余只天鹅和数十万只水禽飞来这里,繁殖后代。鸟类有7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7种。
56.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1980年建立,面积25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寒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高等植物540多种,是中国温带草原区域中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寒温带及荒漠区动物有1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雪豹、盘羊、丹顶鹤、天鹅等。湖中有鱼类10余种。
57.新缰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县,1990年建立,面积21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垂直景观及珍稀动植物。野生动物有16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棕熊、北山羊、黑鹳25种。药用植物较多,如贝母、雪莲、肉苁蓉等。
内蒙古湿地保护条例规定?
根据2018年12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等5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关于内蒙古湿地保护基金会和内蒙古自治区湿地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