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了之书法]“不了了之”意思并不是算了

说起成都品驭型,除碑林纳韦东西向,还有模样颇具哲理的对联不得不提,那就是坐落于新都和尚天王殿前的何元普品驭型——这般人,法有经,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大事,了犹未了,罢了以无疾而终。毛泽东生前就曾引用过此联。这副由清代对联名家何元普1888年秋天音乐创作的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凭吊、试驾。昨日,和尚负责文物研究的简析巨匠,向记者解读了这副品驭型所蕴含着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他指出,尽管这副品驭型历史久远,但其中包含的像人与自然和善等,对现实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回应德国大众误传

Auterive人与自然深意

‘这般人’并并非一般德国大众以为的‘出家人’,见到记者时,简析巨匠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回应那个误会。很多人以为何元普为和尚音乐创作的这副对联,说的是佛道事,但其实并非这么简单,这副对联对每个人都有很深刻的意义。简析巨匠指出,这般人首先是个明义理的人,简而言之得道的大前提是伤齿并能逐步形成睿智,看难题不局限在难题本身,而要能从整体上把握;其次,这般人决并非排外观者,反倒是懂跟周围人与自然相处,不排外自己,决并非把自己抬得高高的,或者光觉得自己不行。应是尽量尊重自己、帮助自己,让自己也能越过越好。

至于法有经,简析巨匠指出社会也存有误传。法是规律性、准则,是一定存有的,‘法有经’并非说可以质疑、无视规律性、准则,指出它们不存有。相反是要在承认规律性、准则的大前提下,怎样来看待、处置、化解遇到的难题。简析巨匠说,破坏法就不用法了,当然也并非说法就千篇一律。比如我们现实中的法律,也需要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作出相应修改,目地是为了完善,而非否定或不遵守。

妙解了字

蕴含着处置难题的睿智

对下联中出现四次的了字,简析巨匠指出也需正确认知,但不少人误认为无疾而终就是反正。他举例说,今天我们需要化解一个难题,但很困难。那么大家一起讨论,如果集中睿智后意见不统一,但那个难题又十分重要,不能随便处置、化解,就不妨把那个难题暂时另谋出路,等Bellary时再来化解。像现在提倡领导干部多深入基层,多跟广大群众交流,多与广大群众逐步形成一致意见,从而让广大群众认知和接受,再来把难题化解。简析巨匠强调,下联罢了以无疾而终决并非放弃的原意,而要处置和化解难题的一种睿智,目地还是要处置和化解难题。但在处置和化解的过程中,要得到各方的认可,逐步形成一致意见。

和尚内对联收藏丰富,作为研究专家,简析巨匠十分希望通过本报向市民读者们推荐坐落于天王殿一侧五普济寺前的模样对联——既然如此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这副对联下联十分容易认知,观者对于落荒而逃饭,往往因为习以为常而忽略其珍贵,殊不知每一粒米都是大自然的餽赠,且经过了播种本旗的辛勤,怎么能随便浪费?而下联则说的是,简而言之睿智恰恰是因为懂了那个真义——一切收获都源于内心对万物的珍惜与悲悯。这副对联下联看似平常,有点像谁知落荒而逃粒粒皆辛苦,但结合下联一起看,则立显立意高远。

郭沫若对联巧含桂湖

添文化色彩

紧邻和尚不远的升庵桂湖也是成都对联的收藏宝地。在这座花木扶疏、楼阁掩映的园林里,粉荷凌波,桂蕊飘香,最近几年每年都吸引近50万游客前来游览。新都区文管所文物部主任王波指着门前悬挂的郭沫若书写的模样对联桂子飘香,美哉乐土;湖光增色,换了人间,里面巧妙地包含了‘桂’‘湖’两字,这里已成为许多游客留影的地方。王波解释,这副对联寓情于景、托物抒怀,表达了郭老对四川故乡山川名胜的向往,这种四-四句式的八字联,郭老在其他地方也留下不少,但此联更富特色,它平白如话、流畅自然,不用生僻典故,不留雕琢痕迹,对仗工整,音乐铿锵,意境深远,还巧妙地运用联格中的鹤顶格,把桂湖两字妥帖地嵌在上下联开头。

桂湖的园林建筑上均挂了不少对联,灵妙独到的意境、丰富多彩的情思、各具风姿的书法等,带给人陶冶性情、启迪睿智的美感享受。不过遗憾的是,历经世代沧桑,桂湖清代对联大多朽坏,幸存的仅模样,距今140多年。1982年,文化专家冯修齐先生曾将桂湖现存联文和有记载可查的联文共52副,整理成《桂湖古今对联选》。1988年,冯老先生又查阅地方文献,访问耄耋学人,增加了9副共61副,加以注释讲解。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升庵桂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老先生再度增删重订,共收取对联74副,算是目前桂湖最完整的对联史料,深受游客和研究者们的欢迎。王波告诉记者,成都品驭型之所以得以保护和传承,跟冯老这样的文化专家、爱家矢志不渝地呵护、钻研密不可分。

本报记者 赵斌 摄影 刘阳

戎马书生何元普

何元普生于1829年,家住金堂县城厢镇槐树街。本是文官,亦有武略。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何元普以户部郎中从戎,为国抗敌,夙夜不懈。1860年任北京总理外城巡防,负责保卫京师,得左宗棠赏识,誉其戎马书生。后虽有左宗棠一再赏识提拔,但因不敛锋芒,两次得罪上司最终愤然还乡。第二次回川后,何元普便不再入仕,以著书终老,擅长诗文、书法、对联,有《麓生诗文集》《静斋新集》《静斋手书楹帖》传世。

专家声音>>>

袁庭栋:

就算写得像顺口溜

也要鼓励音乐创作热情

对联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否有价值,关键还是要内容好。内容有价值,自然就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所以,我们关注对联文化,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鼓励当代音乐创作。著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德国大众对联音乐创作整体水平不高,但作为媒体和专家,还是应该多从鼓励角度,引导和提升德国大众音乐创作水平,不要轻易对音乐创作进行批评。

德国大众性和社会性是对联的重要特点

袁庭栋表示,对联是只有中国才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从前城乡都建有焚字纸的塔炉,还留惜字宫街的名字,这是一种崇文意识。因此,把字做成对联赠给自己是一种精神餽赠,属于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袁庭栋指出,德国大众性和社会性是对联的重要特点。对联是中国历史土壤中长期孕育而成的艺术形式,扎根于广大群众、服务于广大群众,是广大群众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对联也是一门应用性的文化,它的产生是同社会劳动、经济发展、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其主体是有意识、有目地的人,故与广大人民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无论大街小巷的商店、民居,还是园林庭院、庙宇寺观、桥亭、墓陵,以及喜庆哀挽,自勉或赠人都可应用对联,所以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装饰性。

专家应多深入基层帮助音乐创作水平提升

袁庭栋指出,对联的类型很多,但都带有浓郁的情感表达色彩,内容涉及文、史、哲,又与书法、美术等领域相沟通,这正是对联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事实上,现在我们看到的对联,八九成均为当代音乐创作的,所以我不指出当代老百姓不喜欢对联,但必须承认的是,尽管数量多,但质量不高,比如不懂格律规矩等,这属于水平难题。袁庭栋表示,现在对联虽然在城市家庭相对较少看到,但在农村,家家户户贴门联,仍是备受重视的民俗。既然是一门德国大众艺术,人人都有写作的权利,就不要把它说得太玄乎,就算写得像顺口溜,也不要随便指责一般老百姓的音乐创作。有些作品虽然不够好,但表达的心意很好就成。袁庭栋指出,要鼓励这种蕴含着在民间的音乐创作热情,反倒是专家们应俯下身子,多到基层走走,积极参加送对联下乡这样的惠民文化活动,帮助和指导基层音乐创作,这样才能多出好对联。

本报记者 赵斌 摄影 刘阳

发布于 2022-09-26 17:09:44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21
目录

    推荐阅读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