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的生态补偿基金有多少亿元(2015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今天给各位分享新安江的生态补偿基金有多少亿元的知识,其中也会对2015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上下游怎么算好生态补偿账本?
- 2、山东河南1.26亿生态补偿对赌尘埃落定,这份生态补偿对赌有哪些看点?
- 3、公益林补偿标准
- 4、公益林征收补偿标准
- 5、生态补偿河南1.26亿,这波“鲁豫有约”不亏,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何详情?
上下游怎么算好生态补偿账本?
8月5日,江西省九江市。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据了解,2016年开始,江西在全省100个县市区全面推开流域生态补偿,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流域生态补偿资金规模将超过75亿元。
“这是个试点工作,有创新性,我们希望随着两省财政收入的增长,能加快推进生态补偿的经济效应,但目前还在探索过程中。”日前,安徽省环保厅副厅长罗宏如此总结近几年安徽与浙江在新安江流域推进的水环境生态补偿尝试。
新安江是安徽三大水系之一,流入浙江境内,注入千岛湖。从2012年起,在财政部、原环保部指导下,安徽、浙江两省开展了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两轮试点工作,每轮试点为期3年。中央财政出资3亿元,安徽、浙江两省分别出资1亿元,约定水质达标后,浙江补给安徽1亿元,反之则安徽补给浙江1亿元。
2015年,两省首轮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到期后,安徽、浙江启动了第二轮试点工作,并在原有基础上各自再追加1亿元,用于新安江的生态环境保护。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安徽围绕新安江水质作出了不少努力。据罗宏介绍,仅黄山市就关停了170多家污染企业,90多家工业企业陆续搬迁至循环经济园,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
但他也表示,相比这些努力,安徽最终得到的生态补偿资金“从成本来说是不够的”,而且也很难算清具体成本。事实上,这也是许多地方在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时遇到的共同问题。作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手段,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方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资金不足,缺乏细化标准和规则,上下游之间的环境账、经济账很难算清等问题。
地方政府的成绩表和驱动力
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学者出身的杨志平显得很自信,回答提问时各种数据信手拈来。这两年,江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累计投入的资金总额位于全国前列,作为江西省发改委下属的山江湖办公室副研究员,杨志平曾参与这项制度的筹划和执行。
从2016年开始,江西在全省100个县(市、区)全面推开流域生态补偿,当年及2017年共投入流域生态补偿资金47.81亿元。今年将再筹集超过28.9亿元实施补偿,3年间流域生态补偿资金规模将超过75亿元。
按照《江西省流域生态补偿办法》,这些资金的分配将以水质为主要指标,同时兼顾森林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因素,对水质改善较好、生态保护贡献大、节约用水多的县(市、区)加大补偿力度。据杨志平介绍,江西还出台了相关的考核评分办法,共设立数十个具体的考核指标,并出台了相关资金使用办法,要求各县市每年6月汇报资金使用情况。
这些资金正成为江西各地生态环保的成绩表和驱动力。据杨志平介绍,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以来,寻乌、安远等县市已获得上亿元生态补偿金,而南昌下属的一些区县不仅没拿到这笔资金,反而还要向省级财政缴纳数百万元。
类似的做法也出现在长江上游的其他省份。在湖北宜昌,当地将长江支流黄柏河的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与下属的夷陵区、远安县的生态补偿资金、磷矿开采份额“双挂钩”。
据宜昌市黄柏河综合执法支队队长洪钧介绍,当地在这两个区县设立了18个水质监测断面,每10天测一次,作为“双挂钩”的重要依据。例如,夷陵区将水质监测结果分解到流域内的乡镇、企业,以倒逼污染排放企业改造升级。目前该区已搬迁拆除规模养殖场53家,整治排污口32个,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9家,改造升级6家。
“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直接挂钩,如果做不好,县政府要缴纳生态补偿金,失去更多开采份额,也实现了相互竞争。”洪钧如此总结这一试点经验。
将“双挂钩”作为生态补偿重要做法的,还有贵州。据贵州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李晋介绍,贵州实施了由省级财政奖补的生态补偿机制:如果水质达标,上游地区不仅可获得下游地区提供的生态补偿金,还可获得省级财政奖补资金,反之则要缴纳罚金。
这一机制也与地方干部的考核直接挂钩,由水利、环保等部门将各地生态补偿的实施情况向组织部门汇报,直接与干部考核相关联。
上下游怎么算好生态补偿账本
虽然已有阶段性成效,但李晋还是认为,生态补偿的范围和规模应再大一点。“贵州是西部省份,还是缺乏资金,希望长江流域的其他省份能多参与这种生态补偿。”
杨志平也清楚,许多地方的试点经验背后仍然存在问题:“这都是江西自掏资金构建的。”作为政策参与者,他坦承这类由各地实施的生态补偿尚属纵向的奖补措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横向生态补偿。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保护者受补偿、受益者付费的机制还没建立起来。”他呼吁,长江流域各省市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亟待建立。
但跨行政区域的制度协调,一直是个大难题。在流域上下游间实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仍需要解决许多细节问题,尤其是怎么算好上下游之间的环境账、经济账。
在开展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比较早的安徽和浙江之间,就曾因指标细则不同而造成过困扰。
在刚开始试点时,安徽和浙江对交界处新安江的水质评判标准有不同的看法。安徽方面认为,应该以河流水质的三类水作为评判基准;浙江方面则认为,新安江在进入浙江省后注入千岛湖,应该以湖泊二类水水质为基准。而河流三类水水质不监测水的富营养化指标,湖泊二类水则把富营养化指标看得很重。
不同的指标,意味着不同的治理成本。最后,两省协商决定,将新安江最近3年的平均水质情况作为评判以后水质变好或变坏的参照。
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监管司司长张波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整体看来,许多生态补偿试点仍未达到目标效果。让他感到遗憾的是,目前他“还没见到全国有哪个地方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补偿机制”。
张波分析,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很难算清楚“账本”:上下游之间应该补偿多少,以及从哪些方面补偿,哪些生态保护工作是上游本来就应该做的,哪些是为下游和流域整体做的,“这个账该怎么算,还缺乏一套基础的东西”。
“罚多少、奖补多少,这个数额怎么算是关键。如果算不出来这个数,怎么能让上下游地区形成共识,来签合同呢?”张波认为,推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应以上游地区的指标为主要参考,但也要评估上游自身的生态保护职责,但也正因如此,才难以算好详细的“账本”。
期待更多补偿方式和协调机制
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很多地方与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忠认为,生态补偿的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例如除资金补偿以外,下游地区也可以考虑以产业转移、共建产业园区、人才培训、对口支援等项目式的方式来为上游地区提供补偿。“上游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了,下游有发展空间,上游也可以参与到下游的产业发展中。”
李忠也认为,考虑到一些地方财政的现实压力,开展横向生态补偿时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例如发行绿色债券,建立生态银行、湿地银行,或者引入大型企业,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
来自人民网
山东河南1.26亿生态补偿对赌尘埃落定,这份生态补偿对赌有哪些看点?
喜欢关注生态的小伙伴们对于山东省和河南省之间的生态对赌协议肯定有所耳闻,这场对赌协议最终河南省赢了,河南省也获得了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那么这份有关生态补偿的对赌协议究竟有哪些看点呢?下面就让小编来介绍一下吧。
首先,这个补偿协议的大致内容就是非常大的一个看点,其实这就是一个跨省市的生态补偿机制就是一个生态对赌协议,主要判定的标准就是跨越省界的黄河水质的监测结果,如果流入山东的黄河水质达到了规定的要求,那么山东每年就要给河南省6,000万,如果没有达到水质的要求,反而水质出现了下降,那么河南省就要给山东省6,000万,这个赌约可谓是非常公平。结果赌约是河南省获胜,那么对于两个省份都有利,无害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除了协议的内容是看点之外,协议后产生的局面也是看点之一,因为生态对赌协议不是一般的对赌协议,所以在这场对赌协议之中没有人是输家,都是赢家,流入山东省的河流水质变高,那么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都会得到改善,河南也获得了相应的生态补偿资金,所以这是双赢的局面,同时这样的生态补偿机制也是为其他省份的生态保护做了示范,这样的结果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毕竟生态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政府长久努力,很显然这样的形式就非常良好,并且还能起到一定的敦促作用。
但是在生态对赌协议的背后值得关注的就是尽管河南省获得了1.26亿元的生态补偿金,但是对于黄河水质的治理投入资金却远远不止如此,同时黄河水质是黄河生态环境的一个表现,在黄河治理中还要综合考虑水量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多种标准,只有这些标准都有明显上升,黄河的水质才能得到彻底明显的改变,所以环境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
公益林补偿标准
法律分析:中央财政依据国家级公益林权属实行不同的补偿标准:对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属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从原来的每年每亩5元提高到每年每亩10元。2013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将属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15元。今後,随著国家财力的增长和相关制度的完善,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投入力度。我旗国家级公益林补偿面积已达348.18万亩,其中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64.78万亩,林农个人国家级公益林283.4万亩。中央财政共下拨我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4487.86万元,这些基金主要用于对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近年来,省级财政大力支持生态公益林保护,不断探索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补偿标准得到持续提高。从2016年起对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由19元/亩提高至22元/亩。从2019年起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分类分档管理,对乔木林及其它地类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从22元/亩提高达到23元/亩,提高部分按照财政转移支付县的分档补助政策,省级财政分别补助80%、60%、40%、40%,不足部分由市、县(区)承担。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每亩再补3元。通过实施分类分档补助,引导生态公益林向乔木林等生态功能强的林种转换,提高生态效益。2019-2020年省级以上财政累计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9.48亿元,其中安排建宁县3024.04万元。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林补偿标准》
第五条 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个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支付给个人,由个人按照合同规定承担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等管护责任。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林业单位或村集体、集体林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管护开支范围是:对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购买劳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第六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管护任务、经营状况、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国有林业单位和集体的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委派标准、开支水平。
公益林征收补偿标准
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是什么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2013年,中央财政共下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49亿元,主要用於对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於2004年正式建立。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入,逐步提高了补偿标准。
从2010年起,中央财政依据国家级公益林权属实行不同的补偿标准:对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对属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从原来的每年每亩5元提高到每年每亩10元。2013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将属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15元。今後,随著国家财力的增长和相关制度的完善,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投入力度。
我旗国家级公益林补偿面积已达348.18万亩,其中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64.78万亩,林农个人国家级公益林283.4万亩。中央财政共下拨我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4487.86万元,这些基金主要用于对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
据了解,我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从2004年开始实施。2004年至2009年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从2010年起,中央财政依据国家级公益林权属实行不同的补偿标准:对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对属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从原来的每年每亩5元提高到每年每亩10元。2013年开始,中央财政进一步将属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15元。
相关法律法规
第一条 为保护公益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各级政府按照事权划分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建立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简称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重要来源,用于重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公益林是指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印发的《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发〔2004〕94号)核查认定的,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其脆弱的公益林林地。
第四条 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平均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4.75元用于国有林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的管护等开支;0.25元由省级财政部门(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下同)列支,用于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下同)组织开展的重点公益林管护情况检查验收、跨重点公益林区域开设防火隔离带等森林火灾预防、以及维护林区道路的开支。
第五条 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个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支付给个人,由个人按照合同规定承担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等管护责任。
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林场、苗圃、 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林业单位或村集体、集体林场的,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管护开支范围是:对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购买劳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第六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管护任务、经营状况、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国有林业单位和集体的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委派标准、开支水平。
第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林业主管部门,在本办法规定的开支范围内, 明确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的具体开支范围和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发生的相关管理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另行安排,不得在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中列支。
生态补偿河南1.26亿,这波“鲁豫有约”不亏,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何详情?
经常有一些社会新闻的小伙伴应该了解到了这样一则有趣的新闻,就是现实版“鲁豫有约”,山东省和河南省根据黄河水质打了一个赌,山东省位于黄河的下游。如果黄河流入山东省的水质保持在二类水质或以上,那么山东省就要给河南省动态补偿资金6,000万,如果水质下降,那么河南就要给山东6,000万。这个对赌协议的结果就是河南省和山东省是双赢,黄河的水是变好了,河南省也获得了山东省1.26亿元的生态补偿金。
这样一则有益于生态环境的“对赌”协议已经公布便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案是非常合理且科学的,这体现了两个省份对于黄河水质治理的决心,而且生态补偿模式是一种激励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敦促模式,这对于维护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水质都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从这次河南省与山东省的生态补偿协议中就可以看出这种“对赌”协议的效果。从这份协议中,我们可以看到受益方要给环境保护方一定的金钱补偿,同时如果保护保护方没有做到保护的责任,那么就要给受害方一定的补偿,这样一来就明确了保护方和受益方的职责,同时也调动了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从表面上来看是河南赢了,山东获得了1.26亿元的生态补偿金,但抛开表面从实质上看就是山东省和河南省的双赢,毕竟生态治理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获得成果的,而仅仅两年时间,黄河的水质就出现了质的变化,这无疑是河南省在生态保护方面下了苦功夫。而且这两个省份之间进行生态补偿协议的签订也为其他省份做了示范,其实这样的赌约大家都非常乐意看见。毕竟生态条件变好对于农业以及居民生产环境都具有长远且积极的好处。
这次“鲁豫有约”产生了双赢的局面,是大众都喜闻乐见的,相信在今后各个省份都会相应的推出一些生态保护政策,对于生态保护也会着重管理,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会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而提高。
新安江的生态补偿基金有多少亿元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2015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新安江的生态补偿基金有多少亿元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