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将免除基本食品增值税(波兰将免除基本食品增值税吗)
本文目录一览:
- 1、波兰VAT税率是多少?
- 2、波兰的优惠产品当地税率是多少?包含哪些产品?做亚马逊的VAT税率呢?
- 3、波兰VAT有免税额度吗?
- 4、波兰1月份失业率增至6.5%,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就业率?
- 5、波兰人民共和国的经济
波兰VAT税率是多少?
先了解下VAT的概念
VAT全称是
Value Added
Tax,是欧盟国家普遍使用的售后增值税。当货物进入英国(按欧盟法例),货物缴纳进口税;当货物销售后,商家可以退回进口增值税(Import
VAT),再按销售额交给相应的销售税(Sales VAT)。跟国内增值税中,销项税可以用进项税抵制是一个道理。
波兰VAT分为四个等级
为别为:23%、8%、5%、0%,四个等级的税率分别对应的商品也是不一样的,具体详情可以参考下面这张表。
另外波兰VAT一年可以申报12次,楼主也是波兰跨境卖家吗,VAT申报之类的挺麻烦,可以多咨询下8菠萝波兰仓,我的货物基本上都在他们仓库里存放。
波兰的优惠产品当地税率是多少?包含哪些产品?做亚马逊的VAT税率呢?
您好关于波兰的优惠产品税率有以下几种:
1.优惠税率(R2),税率是5%,涉及的产品是印刷书籍,有声读物,鸡蛋,牛奶,鸡肉,精油,面条,杀虫剂,种子等
2.优惠税率(R),税率是8%,涉及的产品是地图,定期出版物,普通食品商品,宠物食品,营养饮料,成人纸尿片和尿失禁辅助用品,女性卫生用品,拐杖和其他助行器,植物肥料,植物,儿童尿不湿和尿布等
3.标准税率(S),税率23%,跨境电商常用税率,包括了大部分的产品。
波兰VAT税率为23%,某些产品或者服务的税率为8%和5%。如果是波兰本地企业,年营业额低于200,000波兰兹罗提,则该企业的所有者免征增值税登记。
波兰VAT有免税额度吗?
波兰VAT有免税额度,但是只对波兰本地企业,波兰本地企业年营业额低于200,000波兰兹罗提,则该企业的所有者免征增值税登记。
波兰1月份失业率增至6.5%,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就业率?
波兰1月份失业率增至6.5%,也就意味着每100个人之中就会有将近七个人会没有任何的职业。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此高的失业率会导致国家的稳定性出现下降的趋势。失业率的提高会导致有更多的人将在温饱线上挣扎,而这一部分的人,却没有任何的工作。也能够进行一个不是非常恰当的比喻,就是这一部分的人没有任何的工作,同时也没有任何的生活收入来源。因此,他们对于社会的威胁性是比较大的,很可能会对执政的政府有所不满并且发生动乱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失业率的提高会导致社会出现不稳定的因素甚至会影响执政党的统治。
提高就业率的方法有非常多种,许多国家经济危机的时候,就业率都会有下降的风险。这时候政府就会通过相关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就业机会的方式以维持失业率的平衡。国家在建造许多大型工程的时候都需要人们进行参与,因此在失业率较高的时候,国家可以通过开建基建的方式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方式。同时国家也会对银行的利率等相关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目的是希望人们在遭受如此大负担的时候,不再需要面临如此高的税负或者是借款的时候有如此高的利率。通过一段时间的宏观调控,政府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的就业率,并且缓解人们在生活当中的压力。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全球许多国家都出现了经济损失的危险。因此很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提高国民的就业率,并且对企业的税负进行减免。我国在2020年的时候,对于企业的增值税就实行了减免的政策,在许多是一种方面也是十分之优惠,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并且在这一段时间内维持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得不到发展,那么对于整个国家的清晰势必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只有企业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才能够支撑起国家的经济运作。
国家通过政策改革能够更好的降低人们在失业率提高的时候生活压力,这样能够让更多的人在经济低迷的时候能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疫情对于国家的经济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新冠政策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波兰人民共和国的经济
波兰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硬煤蕴藏量1500亿吨,总储量为1170亿吨),此外,还有铝,锌,铜,铅,硫等。波兰硫磺产量世界第六,出口第五(硫磺藏量为1亿吨)。
波兰是东欧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重要工业部门有采煤,造船,机器制造,炼钢,炼铁,炼铜,硫磺等。1970年工业产品产量:钢11792400吨,硬煤10400万吨,电力645亿度,远洋轮船交付使用518500吨,电解铜72000吨。 波兰1969年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四种主要谷物产量1790万吨,而1970年减产到1540万吨,粮食不能自给。从1959年起,每年进口200万吨粮食,1970年进口300万吨。
波兰畜牧业发达,1969年牛总数达到1100万头,猪1400万头,羊300万只,马260万匹。1970年因粮食大幅度减产,牲畜大量减少,造成肉类食品匮乏,市场供应紧张。 1、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特点
解放初期,波兰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4-1945年,其特点是:对工矿企业、交通运输等主要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克服组织上的混乱和整顿经济,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机制;第二阶段为1946-1948年,主要特点是:为建立在计划原则上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奠定基础,寻求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经济模式;第三阶段为1949年,其特点是:开始向中央集权型和指令性经济管理体制过渡。
2、组织结构
部长会议经济委员会,中央计划局,工业和贸易部,各中央管理局成为领导国家经济工作的机构。
3、所有制形式
解放初期,波兰实行的是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制、私有制3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改革背景
波兰从实施国民经济六年计划(1950-1955年)起,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开始失调。由于六年计划指标订得过高,因此,除工业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没有完成,如:实际工资只提高4-13%(计划为40%)。政治和经济体制的高度集中,国家机关领导方法的官僚主义化,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从国际形势看,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个人迷信的后果,引起了社会的巨大震动。1955年1月21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二届三中全会,会上中央委员们要求了解关于瓦·哥穆尔卡受迫害的真相。波兰统一工人党二届五中全会上, 中央委员们要求为被共产国际错误解散的波兰共产党以及波共领导人恢复名誉。当时,国内要求民主化的呼声很高。1956年6月,波兹南柴盖尔斯基机车车辆厂的工人因对提高劳动定额,取消累进计划工资制的做法不满,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遭拒绝后于当年6月21日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与警察发生冲突,造成了流血事件。
1956年10月19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了三届八中全会,改组了党中央领导班子。瓦·哥穆尔卡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全会决议指出:“机械地抄袭和搬用其他国家的样式和方法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党将根据波兰工人阶级和波兰人民的利益,寻求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和我国历史产生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道路和解决办法”。全会提出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议会的作用,建立工人自治机构,改革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体制,纠正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所犯的冒进错误等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
改革主要原则
1、建立工人自治机构——工人委员会
2、扩大议会的立法权和监督权
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政治生活公开化
4、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发扬党内民主
5、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6、调整农业政策,主张通过各种集体生产的组织形式,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革背景
1958年年底,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制约,波兰的改革开始处于停顿和倒退的状态。其表现是:首先,对工人委员会进行改组,企业中建立了“工人自治会议”,它的组成中增加了工会和党组织的代表,实际上是把工人委员会置于党委的直接监督之下,失去了自治机构的职权;其次,1962年撤销了负责经济体制改革的经济委员会;再次,加强了部长会议计划委员会的职权,企业的自主权受到很大限制。
改革主要原则
1、进一步削减中央计划中的指令性指标;
2、扩大联合公司的自主权;
3、把国家对经济单位(联合公司和企业)的投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对中央的投资项目给予贷款;
4、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实行付息制,按使用的固定资产净值的5%付息,准许企业出售多余的固定资产;
5、加强物资刺激,工厂基金的数额将取决于企业完成利润指标的情况;
6、放松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准许少数有条件的工厂进行外贸活动,并可从出口利润中提取1-5%的外汇作为该厂的出口资金和工厂基金。 改革背景
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 波兰的头两项改革是在瓦·哥穆尔卡执政时期进行的。第三次改革是在爱德华·盖莱克执政时期进行的。60年代的改革尽管有明确的方针,但是,对中央计划的作用、企业自主权的范围,以及物质刺激制度等主要环节缺乏具体的规定和措施。与此同时,经济政策的失误,仅注重了生产,而忽视了消费,在国民收入增长的情况下,满足社会需要的速度却不断下降,特别是采取了限制工资增长和冻结工资的政策,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致使企业的经营效果逐步下降。6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均不断下降,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1970年12月,政府关于大幅度提高46种商品价格的决定,成为工人上街游行示威和罢工的直接导火线,导致了瓦·哥穆尔卡下台的“十二月事件”。
新上台的党中央第一书记爱·盖莱克为了稳定局势,平息人民的不满情绪,被迫撤销了涨价决定,并许诺“党将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新经济政策的首位”。他提出了“高速度发展”战略,推行“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政策。为使这一战略顺利实现,一方面对经济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另一方面对外大举借债,想通过引进外资来发展波兰的国民经济。
具体改革措施
1972年1月1日,波兰全面取消了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合同收购制。同年7月1日,政府决定对所有的个体农民及其家属实行免费医疗制度。
1973年1月1日起,开始在化学工业和轻工业等部门的下属经济单位中试行综合性的新经济财政体制,亦称“大经济组织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试行新经济财政体制的单位,中央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仅限于下列三个方面:1、出口商品的销售值;2、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供应额;3、投资的最高限额。联合公司等大经济组织在投资、工资、就业、定价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新经济财政体制的基本原则是,把类似净产值的“增产值”作为确定企业工资基金的基础;把利润作为计算企业发展基金和领导干部奖励基金的基础。
由于经济战略和政策的失误,致使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外债剧增,外贸入超,财政赤字增加,加上1974年后农业连年歉收,造成国内市场商品,特别是食品供应紧张,经济形势恶化。1976年6月,政府宣布提高基本食品的零售价格,但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部分工人进行罢工,政府被迫又撤销了涨价的决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波兰统一工人党为了缓和严重的经济困难,于1976年年底决定对经济政策进行全面调整。在降低发展速度和收缩投资战略的同时,重点加强能源和原料生产、农业、国内市场商品和出口商品生产等薄弱环节。为了适应经济调整的需要,政府于1977年3月决定对新经济财政体制进行修改,使波兰的经济管理体制重又加强了集中管理。修改的内容涉及下列三个方面:1、加强各主管部的作用;2、规定工资增长的上限,以便使工资的增长同市场供应之间保持平衡;3、限制经济单位对投资的决策权,并限制出口企业的外汇基金。由于种种原因,波兰对经济的调整未能奏效。 改革背景
1980年7月1日,波兰政府宣布提高“特殊(议价)肉店”的肉和肉制品价格,提价幅度为40-60%。这一决定引起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爆发了全国性的罢工运动,这是波兰解放后发生的几起罢工事件(1956的波兹南事件、1968年3月事件、1970年12月事件、1976年6月事件)中,持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运动,最终导致了国家全面的政治、社会、经济危机。当时,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波兰党政领导也认识到对政治和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把改革看作是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九次特别代表大会(1981年7月)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革新、协商路线。
1980年秋,波兰成立了经济改革委员会,负责起草《经济改革方针》,波兰统一工人党九大对改革草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后经议会批准。198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波兰战后历史上的第四次改革。
改革主要原则
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原则是,恢复议会的立法权和监督权,加强党的建设和完善党的领导,贯彻党政分开的原则,完善干部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改革根本原则
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则是,废弃指令和统配体制,实行中央计划与运用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体制;企业实行自主、自治和自负盈亏原则。